【漢坊聽詩語】舊愛新歡•五十四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的序疑與新解
作者:朱玉昌 (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州別駕元特(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答):「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三(五)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灕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教)坊內人,洎外供奉(舞女),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繡(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注:(括號)為「並序」在不同翻刻版本所出現的文字差別。差異源頭主要出現在《文苑英華》本,該本分別作「別駕元持」、「答余」、「二教坊」、「洎外供奉舞女」、「玉貌錦衣」、「數嘗」共六處。《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期編纂的文學總集,至南宋寧宗嘉泰元年始刊刻付梓,歷時二百餘年,內文多經刪繁補闕。因此,本文取南宋高宗紹興五年進士宋魯訔按年編次,寧宗嘉泰建安郡杜詩專門蔡夢弼箋注之《杜工部草堂詩箋》,出版於元朝大德年間,由桂軒陳氏依「宋本」重新刊刻之版本。其中「別駕元特」,經查證「特」字為「持」字的誤植。
【序幕】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州別駕元特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受邀前往夔州府別駕元持大人官邸作客,欣賞到來自臨潁的李十二娘於席間助興演出的劍器舞蹈,她的舉手投足矯捷如神,踮姿靈巧激變,舞動的韻律美綽約而壯闊,煞是好看。舞罷,我問她這身精湛舞藝是跟哪個老師學的?她回答我說:「我師承公孫大娘,我是她的入室學生。」
唐朝有以家族中平輩之人的出生排序來代稱名字的習俗,所以「公孫大娘」係指公孫家裡的大女兒。「公孫」是複姓。此處「大娘」非指年長婦人,「大」為家中兄弟姊妹排行最年長的,「娘」作女子泛稱。同理,「李十二娘」為家族同一輩中第十二個出生的孩子。杜甫詩裡作「公孫劍器初第一」與「梨園子弟散如煙」兩句,揭示出公孫大娘乃當時宮廷「梨園」中「掛頭牌」的舞孃。公孫大娘生平多作不詳,查《郾城縣誌•方技》記載,則取杜甫詩斷為郾城人。
「大曆」是唐代宗李豫的第三個年號,總計十四年。大曆二年為公元七六七年,杜甫時年虛歲五十六。「夔州」地名,為唐代設立的一個州。「別駕」係官名。據宋末歷史學家馬端臨著作《文獻通考•職官》記載,為漢代設置的州刺史佐官,官品高、俸祿厚,每隨刺史出巡,得別乘驛車而稱之,又稱「別駕從事」。唐高宗時一度改為長史,中唐後,別駕、長史並置,但多作貶謫大臣的虛職,已無職任實權。
「元持」為人名。唐檔《甲歷檔案》記錄,河南人,肅宗乾元官拜吏部員外郎,歷遷夔州府別駕、都官郎中、岳州刺史,其餘不詳。「臨潁」為地名,因瀕臨潁河而得名,位於河南省中部。
「劍器」根據北宋陳暘著作《樂書》卷一百八十四記載,「劍器,劍器之舞,衣五色繡羅襦,折上巾交,腳綘繡靴,仗劍執械。」折上巾交與腳綘繡靴係指北方胡人傳入中原的胡帽跟長筒鞋,綘為縫的異體字。又據清代學者胡鳴玉編撰的《訂訛雜錄》卷三引述,「《文獻通考•舞部》謂劍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裝空手而舞。」因此,劍器舞究竟是仗劍執械,還是女子著軍裝空手而舞,史學界迄今無一定論。但該舞最強、最猛的絕技,以唐朝留存的《獨異志》殘本第二卷「裴旻舞劍」敘述,是一種將劍上拋空中後,執劍鞘承接的花招。不過「舞劍器」者,可以確定的是男女皆有。
「壯其蔚跂」指舞者踮腳闊步飛舞(類似芭蕾透過足尖舞蹈),雄渾矯健且多姿多采的動作,讓人看得目瞪口呆。「壯」為激賞讚佩之意。「蔚」形容盛大華美甚是多變壯觀。「跂」是踮起腳趾、提起腳跟,靠腳尖著地支撐身體的動作。
【閃回】
開元三載,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灕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
玄宗開元三年,父親職任郾城尉,那一年公孫大娘到縣裡作巡迴演出,當時我只有四歲,父親帶著母親和我去看她的表演,記憶中,她拋劍半空還劍入鞘,起舞翻身甩頭接氈帽,劍姿迅似疾風拍水滲流,舞技跌宕起伏臻至出神入化,只見身劍頻頻合一,肢體迴旋曲折、秀逸有勁,超群舞藝,堪作當世第一。
那個時候,宮裡兩個教坊,無論常在內廷演出的宜春院宮妓,或由太常寺和經過民間海選進入梨園調教的內伎,以及外教坊從宮外徵召入宮的舞妓,精於劍器渾脫舞的,又能在玄宗皇帝面前獻藝者,根本沒有比公孫大娘更加出色的人選了。
「開元」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的第二個年號,共計二十九年。開元三年為公元七一五年,杜甫時年虛四歲。在蔡夢弼箋注的《杜工部草堂詩箋》中,這首詩加注有「五載」說法。除這部元大德桂軒陳氏翻刻宋本外,元至大元年,覆元雲衢會文堂刊刻宋劉辰翁批點,元高楚芳編《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及增篇〈元大德七年劉將孫序〉的元至順西園精舍刊本,以及元積慶堂覆皇慶元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刊葉氏廣勤書堂印宋徐居仁編《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版本,和劉辰翁批點,元羅履泰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元刊本等,甚至《四庫全書•文苑英華》皆作「開元三載」,且無加注「五年」說。
「渾脫」係古代胡人為了禦寒,設計出來保暖頭部的一款皮製帽子,內襯毛皮,左右兩邊有護耳蓋,前帽額和後帽兜都很低,功能上還可以依體感隨時反折朝上豎立,北朝流入中土,在唐朝大為流行,《新唐書.五行志》裡記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舅子,敕封為趙國公,「趙公渾脫」是他把皮帽用黑色羊毛刷成毛氈,改良成氈帽,頓時榮登長安爆款商品而獲得的一種讚稱。
另《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載有「宗晉卿舞渾脫」,此外,在唐代音樂家段安節著作《樂府雜錄•鼓架部》裡抑提及「羊頭渾脫」表演,由此推知,「渾脫」也是一種舞蹈名稱,至於內容是什麼,目前史料查無詳載。倒是馬端臨,在其撰著《文獻通考•樂考》裡,留有一段宋朝皇帝於崇德殿宴請契丹使者,演出〈感皇恩〉曲目時,關於渾脫的記載,「玉兔渾脫隊,衣四色繡羅襦,系銀帶,冠玉兔冠。」文字具體描述舞隊戴的帽子是兔子樣,帽子也許不完全作兔子模樣,但至少有對兔子耳朵。至於公孫大娘舞的劍器渾脫舞,她戴的渾脫是否有動物形狀,不得而知。
「瀏漓」意指動作忽快忽慢。「瀏」是風勢疾速。「灕」作細細浸透。「頓挫」為停頓或急促收音。「獨出冠時」是讚美超群出眾,無人能及,是為當代第一。「自高頭宜春梨園….洎外供奉」簡譯其意,從宮裡宜春、梨園二個教坊宮伎,到外教坊由民間嚴選送入宮中的舞孃。「高頭」泛指居上位者,此處代指宮中。「宜春梨園二伎坊」宜春即宜春院,與梨園同為玄宗時期,宮內教授歌舞及習奏樂曲的場所。
「伎坊」也稱教坊,是唐朝管理教習宮廷音樂和訓練藝人的機構,分內教坊、外教坊與宜春院。「內教坊」在唐高祖武德初年設於宮內,主習雅樂,屬太常寺,樂工稱宮人。「宜春院」玄宗開元二年設置,是廣義內教坊的獨立單位,以演歌舞為主,直接服務於皇帝跟前,因習藝、演藝者都是宮女,便稱內人。時任玄宗朝國子監副校長的崔令欽,就在編撰《教坊記》裡記下這個統稱「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
此外,崔令欽還記錄了教坊女藝人的等級,依序為內人、宮人和搊彈家,內人常在皇帝面前演出,位置排在最前列,所以又稱前頭人,享住宜春院;宮人技藝與聲色不如內人,列位次等,配住雲韶院;搊彈家爲一般平民女子,徵選入宮後,加強學習琵琶、三絃、箜篌、古箏等。
「梨園」以習奏樂曲為主。《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一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年春正月壬申……舊制,雅俗之樂,皆隸太常。上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將軍范及為之使。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梨園看似因「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而設,事實上,是唐玄宗純為滿足個人歌舞嗜好,另行組織的演藝單位。梨園弟子徵選管道有三,太常寺的坐部伎(坐奏)、宮女,及民間藝人。
「洎外供俸」《文苑英華》作「洎外供奉舞女」,「洎」是到或及的意思。「外」指「外教坊」,綜合《樂府雜錄》、《教坊記》與唐僖宗光啓進士蘇鶚著作《杜陽雜編》可得,唐代外教坊藝人,主要徵選自官戶或官奴婢的「樂戶」,民間百姓或胡人選拔來的「樂工」,與宮中教坊樂工不足時,機動應詔入宮表演的「民間教坊」藝人。「供奉」係特指貢獻給帝王。「外供奉舞女」就是外教坊徵選進宮演出的女伎。「曉是舞者」此處指專精劍器渾脫舞。「曉」是精通。
「聖文神武皇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二月己巳日,群臣合議後,獻上皇帝尊號稱「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間,依《新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共得群臣上呈六個尊號,另五個分別為,開元元年十一月戊子日尊「開元神武皇帝」、天寶元年二月丁亥日尊「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七年五月壬午日尊「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八年閏月丙寅日尊「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三年二月甲戌日尊「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初」是名詞,作根本解釋。
【感慨】
玉貌繡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
淨白容顏下,身著一襲華麗舞衣的她,比起滿頭白髮的我,眼前這位李十二娘,一樣不再年輕。既然已經明白她師承的來歷,也很清楚世事詭譎多變的不變真理。望著她聯想著公孫大娘,心底不由得感概萬千,於是,寫下這首《劍器行》略作抒發。
「玉貌繡衣」形容顏淨膚白,身穿華麗的舞衣。「玉貌」為潔白美好的容貌。「繡衣」是用彩色絲線刺上各種花紋的衣裳。「玉貌繡衣」是杜甫腦中閃憶公孫大娘,回神後,眼睛凝望李十二娘,才誘發後面的感慨。因此,杜甫這四個字,實際指的是眼前的李十二娘,而非公孫大娘。
「況余白首」比起年老又髮白的我。這句銜接前句,是杜甫相對於李十二娘。「況」字為理解前句是明指李十二娘的「關鍵」動詞,作比、比擬、比較解釋。「白首」即白頭,指年老。「今茲弟子」指眼前這位李十二娘。「今」是當下。「茲」為這個。「弟子」作李十二娘代稱。「亦匪盛顏」意指也不再年輕。「亦」是已經。「匪」同非,不是的意思。「盛顏」本指壯年時的容顏,此處形容年輕時的容貌。
「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這兩句言下之意,含李十二娘不但師承公孫大娘,她的身分也同樣是遭到遣散的梨園子弟。「既辨其由來」表示已經弄清楚她的來歷,「既」作連接詞,為既然、已經的意思。「辨」是弄明白,判別清楚。「由來」係來歷。「波瀾」喻世事起伏變化。「莫二」指沒什麼不一樣。「撫事」為撫今追昔。意謂由眼前舞劍器的李十二娘,追憶起過去看公孫大娘舞劍器。「慷慨」是令心情激動。「聊為」有略作抒發之意。
【狂瀾】
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過去,有個吳郡人張旭,擅長揮筆連綴,草率書字成帖,字寫得極好。他曾往鄴縣一遍又一遍觀察公孫大娘表演,從她神化輕舉的劍花飛舞中,想摸索一筆氣韻的奧妙。此後,他疾筆快書功力大增,書帖字勁勢大放縱,落墨震撼鈎挑四濺。他的這等工夫,便是揣摩公孫大娘精湛舞藝後轉化而來。
「昔者」過去,「者」為語助詞,表示停頓。「吳人」即蘇州人。「張旭」唐代書法家,以自由奔放的「狂草」聞名,《舊唐書》讚譽「變化無窮、若有神助。」其草書與李白詩、裴旻舞劍共稱「三絕」,又與懷素齊名稱「顛張醉素」。「草書」書體名,為快速書寫下所產生的字體。字跡簡省點畫有波勢,筆勢連綴,前後兩字時作連寫。「數常」為次數頻繁,代表一遍又一遍的意思。「鄴縣」由《戰國策•魏策》「西門豹為鄴令」始見此縣記載,位置約在今河北臨漳縣與河南安陽縣北。
「西河劍器」推論是根據西門豹治理西河典故所改編的一套完整舞碼作品。「豪蕩感激」指書法作品呈現內擫外拓的行氣與展蹙。杜甫非常傳神地直取四字展露「草聖」張旭作品的四層境界,首先,「豪」字在聚墨痕中觀其「勢大」。其次,「蕩」字是執使五鋒(側、折、裹、逆、蹲)「放縱」不受拘束。再者,「感」字作一筆直下盡顯「震撼」。最後,「激」字逆入平出似墨勢受阻而「噴濺」。「即公孫可知矣」末句的正解應為「便是鑽研公孫大娘舞藝後得來」。「即」作便是。「可知」係可以依據他事推想而得知。
【詩人簡介】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杜草堂;又稱杜拾遺、杜工部。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為盛唐時期現實主義詩人。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任劍南節度府參謀暨檢校工部員外郎。其詩作善用各種詩歌形式,精於律詩,語法精煉,以沉鬱為主,內容多對社會矛盾、政治黑暗有所披露,對窮苦黎民寄予高度關懷,充分反應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因而被譽為「詩史」。南宋楊萬里在《江西宗派詩‧序》中稱其為「聖於詩者」,明代詩人楊慎在《詞品•序》中則稱為「詩聖」,此後,世人便譽以「詩聖」尊稱。文學成就與詩仙李白齊名,合稱「李杜」。現存詩約一千四百餘首,彙集為《杜工部集》。
|YouTube影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