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坊聽詩語】 舊愛新歡‧之五十三
為有源頭活水來 – 朱熹觀書有感其一
作者:朱玉昌(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詩作新譯】
〈觀書有感〉 其一 ║ 朱子舊說詩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小小池塘,似明鏡般敞亮通透,可與水面反照的藍天白雲交相輝映,池水因何如此清澈?那是有處涓涓不壅的活水源流。詩作明白點出,讀書誘發出「性」、「心」交融循環的微妙處,是朱熹窮理得解「『舊說』未發之中」為「體」、「用」關係後的心得。能將一冊小書裡所蘊藏的知識讀個通透,光是字句散放的哲理就足以幻化人生,若要思路永保清晰,唯有多讀書。作品妙法自然,告喻博大精深的哲思理趣。
「半畝方塘一鑒開」
喜怒哀樂是人類與生俱來,這種壓根兒微不足道的本性,卻是能否深入《中庸》真理的關鍵之門,「未發」就是一種察識門道的工夫,需要用心啟發。
「半畝方塘」形容很小的水塘,實喻人的方寸之心。「鑒」指盛滿水的銅盆像一面鏡子可以照人。依《周禮•秋官》記載「以鑒取明水于月」。「鑒」字在《說文解字》卷十五中,許慎解釋為大盆;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周禮》時,則歸鏡屬。其後通解為鏡子。古代鏡子慣以薄簾遮蓋,稱作鏡袱,用鏡時打開。「開」指啟發。「半畝方塘一鑒開」簡言之,掀開鏡袱的心似明鏡般,神志頓時清爽開朗。
「天光雲影共徘徊」
仔細琢磨本性「未發」過程,在性體恆長不變與心用無止運動交織變化下,根本因凝聚與緣起體不滅,似流雲舞長空映入水中,循環反覆成就風雲感會。
「天光雲影」本指空中因水氣相疊而形成的雲層,經陽光照射後所呈現的多元雲體形狀。此處曉譬書中知識所蘊涵的豐沛哲理。「共」作分享、提供之用。「徘徊」為一種反覆思辯的過程,隱喻思路順暢通達。「天光雲影共徘徊」詩句主體表達的是,書中哲理是供給思路暢達的必要養分。
「問渠那得清如許」
未發之中,「中」著重於本體,是為人處世核心的本質。惟心、性會隨著時空環境而變化,要如何做好人格修養、心性陶冶,並匡正行為,臻至和諧之境呢?
「渠」字是這首詩作真正的「詩眼」所在,表面如通解作第三人稱代詞,指塘水,然忽略朱熹頓解「未發之中」的含意,「渠」字實際意指「中」字,「中」講求人的處世原則,倘若人的心、性不因外界影響而變化,那麼人際間就不易有情緒上的糾葛產生,當然,這只是不存在現實中的理想狀態,現實生活裡,人們渴望追求的是「和諧」,「和」其實是「中」的表現形式,即「中庸之道」所要求的終極修養目標。「問渠哪得清如許」藉「中」引「和」,點出「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核心,回歸「致中和」境界。
「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書先觀聖賢之意,再觀自然之理。掌握知識與日俱增,無盡翻新脈動,只有不斷學習,接受新觀念,就像源泉混混,才能永保思惟曠若發矇清新靈動。
「為有源頭活水來」係形容天地萬物的根源,似流動的水源源不絕。喻指要從書裡不斷汲取新知識。朱熹在「未發之中」邏輯思路上卡關良久,助他衝破關卡的,便是知識積累與反覆思辨。第三句「問渠」如何學習?在《朱子語類》〈學四•讀書法〉裡給出了答案,「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意思是經由讀書來吸收、察識德行高尚與博通事理者的想法,透過這些聖哲賢士的思想,去辨證及體悟自然運行的真理。從聖賢之意觀自然道理,這種緊扣「源頭活水」的真諦,正是朱熹一生「讀書窮理」的主張。
|YouTube影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