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07

【漢坊聽詩語】 舊愛新歡‧之五十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仲謀初登場

 

作者:朱玉昌(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2021年,第十五屆「舊愛新歡-古典詩詞譜曲創作暨演唱競賽」在激烈競爭中,由改編自南宋詞人辛棄疾作品〈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歌曲〈仲謀〉拔得頭籌,贏得「狀元」獎殊榮,改編歌詞頗富新意,雖與原詞境多有差異,但氣勢卻依然飽滿,不失為一首激昂的歌曲。

 

辛棄疾這闋詞作,研究者多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並列為辛棄疾晚年重要作品,然細究兩詞,地點相同,人物孫權也以前後姿態各分入作品中,但情境風格呈現的落差,卻不似同一時期作品,因此,依現存可查史料研究,無論與辛棄疾生活交疊的學者劉宰編著的《漫塘集•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張氏行實》或宋末官拜大理少卿的牟瓛編撰的《陵陽集•書范雷卿家譜》記載,辛棄疾自金歸宋初期,娶邢台范邦彥之女並曾寓居京口當屬實情,由此推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所描寫的心境,是為辛棄疾前期作品就非常合理。

 

天幕投影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小竹紙上一闋筆墨尚未乾透的詞作,隱隱從案頭處氤氳出一室的抑鬱氛圍。詞人剛剛自北固山回來,不發一語直奔書房,就見伏案嚼墨噴紙,快筆書寫,此刻,他已離桌撫窗仰望半晌。

 

背負著屢遭彈劾的狼藉名聲,多少人能理解他縱情聲色、放任貪贓暴虐的行徑,是一種在面對無力回天的偏安局勢下所作出的放逐反諷,詞人深知萬不能復蹈岳飛大義凜然的後塵,必須適度縱放短處,在平衡中求得保身之道,才能為再一次展現揮軍收復失土的盤算部署準備。然而,他失算了,失算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奢望。

 

詞人微微笑了,笑自己明明早已看清一切世局真相,卻依然自欺地渴望完成抱負。憶起四十年前,拔劍斬義端,拳擒張安國,蒙高宗皇帝在建康召見,親封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其時南歸的意氣風發,全然掩蓋了滿朝文武因防弊而疑忌「歸正人」的原罪,以及漠視人性底層好死不如賴活的安平過活心態。

 

詞人不由自主地苦笑出聲,當年一樣登上北固山遠眺,國家直接面對金人與潛在党項西夏的威脅,形勢猶似三國,志大心高自比孫權,那分「年少萬兜鍪」,睥睨「天下英雄誰敵手」,一股年少氣盛的輕狂,何懼之有。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哪裡是最接近心之神往的人間仙境,難道只有梁武帝金口盛讚的眼前這片壯闊景觀?任憑歷史興盛衰亡故事已多到難以細數,奈何多數人心,如眼下奔騰的長江之水,甘願任其後浪推擠著前浪隨波逐流。

 

但我的豪氣不輸曾在這裡統領萬馬千軍的年輕孫權,同樣可以穩占東南地勢並就戰鬥位置作足準備。放眼大宋誰是抵禦外侮的強勁對手,若說女真與党項似三國時期與孫吳對峙的曹魏跟劉蜀,那我便是曹操口中讓人敬畏的「孫仲謀」。

 

首句「望神州」三字,一般泛解眺望淪陷於金人之手的中原地區,不過銜接句作「滿眼風光北固樓」,明顯引用《南史•蕭正義傳》梁武帝登臨北固亭讚嘆景色壯美的典故,辛棄疾填詞引典手法有其邏輯慣性,依此深究,「神州」應非侷限在狹義地域上所稱的中原故土,實含其時民間道教信仰中廣義所指的神仙居住之地。「望」則作將近、接近解釋。「風光」有光采、榮耀之意,以此呼應梁武帝口中的「實乃壯觀」。

 

「悠悠」多形容漫長、久遠或憂思的樣子,這裡指的是「眾多」,即多數人的想法。「不盡長江滾滾流」乃作者在北固山上俯瞰江流,是接續「悠悠」的感嘆之句,字句雖與杜甫七律〈登高〉第四句相同,但句意與杜甫那分看著漫無邊際、蕭瑟飄零的秋葉,再望向奔流不止的江水時,心底所抒發出的一種,在長期漂泊下,倍感老病孤貧的愁緒截然不同。

 

「兜鍪」係古代作戰兵士為保護頭部所配戴的帽盔,也代指士兵。「萬兜鍪」意指統領千軍萬馬。「坐斷」為占住、占據的意思。「東南」介於東方與南方之間的方位名稱,此區域在三國時代為孫權所管轄。「戰未休」猶言已充分做好備戰準備。「戰」字實含所有與戰爭相關的形容,如戰功、戰果、戰術、戰法等。「未休」為不曾停止。「敵手」指才智能力足以相互抗衡的對手。「曹劉」即曹操、劉備。

 

「生子當如孫仲謀」典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率大軍攻濡須口,與孫權軍僵持不下,孫權以水軍包圍曹軍,並親領船隊直入曹營挑戰,曹操號令軍隊不得妄動,孫權在航行約五六里後,命船隊掉頭高奏歡暢樂曲返航。曹操見吳軍如此軍容整肅,不禁讚嘆,生兒子就要像孫權一樣有勇有謀。引此典結句,當為作者年少輕狂的自豪。

 

息影待續

 

彼時的詞人,哪裡具有熟成識破人心複雜的智慧,輕狂年少的特質,又豈會留意仲謀是個帝王,而自己終究是隻不自量力的小螻蟻,胸懷壯志再大,哪堪眾多苟且偷安人的吞噬。不過,人總會執著於內心懷揣的一絲信念而保留夢想,這也就是詞人何以在帶湖、瓢泉閒居二十年後,於耳順之齡仍動心於韓侂胄的北伐大業,義無反顧再披戰袍。

 

詞人簡介

 

辛棄疾,字坦夫,後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南宋歷城人,是中國歷史上集文學、政治和軍事於一身的愛國者。出生時,中土即為金人所占領,青少時期,曾隨祖父督察軍務,目睹淪陷區黎民疾苦,憎恨侵略者,遂起雪恥報國之心。成年後投身義軍抗金,未幾,南歸宋廷,力主抗金,惜提議均被擱置,且屢遭評擊,一生雖歷受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要職,但終究壯志難伸。其將濃厚愛國熱忱化作詞章,作品擅用典故,舉凡心懷國家統一、譴責時政屈辱、吟詠祖國山川,盡皆入題,可謂抒寫題材廣泛,因文風類於蘇軾,後世將其並稱「蘇辛」,是宋詞「豪放派」代表。現存詞作六百二十餘首,著有《稼軒長短句》。